總瀏覽量----破10萬我就去慶祝

2012年3月12日

天高地闊:武俠寫作的山河表裡與民俗風情

在我出書前,曾有人問我:「你寫武俠小說一定很輕鬆!不像寫歷史小說,還要考證、蒐集資料什麼的。」

「不~~~~」我一整個大驚,對著她叫道,努力對她解釋這個我百思不得其解,不明白為何會有人這麼認為的觀念。但後來我才明白,抱持這樣觀念的人還真不少,這或許與武俠小說良莠不齊,好作品的名聲常受文筆不佳的作品拖累所致。

在此無意深究是誰家的作品拖累同行,先把焦點移回剛才提到的議題:寫武俠小說需不需要考證或蒐集資料?當然需要。武俠小說的重心雖未必見得是歷史、地理及民俗風情,但這三者通常在優秀的武俠小說中,亦為不可或缺的要素。

像古龍,雖以不多著墨歷史聞名,在地理及民俗風情的描寫上卻相當深刻(如《陸小鳳之決戰前後》裡的北京城,《楚留香傳奇》裡的大沙漠);而黃易在《大唐雙龍傳》和《邊荒傳說》裡,則讓主角從江南到塞北,縱橫九州,從熱血戰場到古城街巷,從皇宮內苑到大海草原,無史不與,無地不寫,令我佩服至五體投地。他們在開展一部小說前,以及寫作期間,必定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考證及蒐集資料上──那是不寫武俠小說的人難以想像的。

三項要素中,歷史可獨立成為一個複雜的議題,留待日後討論。今日就先和各位分享,關於武俠寫作的地理及民俗風情,我個人是如何處理的。
 
去年在這篇文裡,我曾提過我寫作時資料收集的模式:我有許多鞋盒和資料夾,裝滿我手寫的小說靈感,以及上山下海蒐集來的小說背景資料。在地理及民俗風情方面,我試著以省分或區域來分類(如湖南和湖北分別占一個資料夾的左右兩側),不過當資料已有歸屬的小說時,我會直接將它投入該小說的鞋盒中,不會放在地理資料夾裡。

比方說,洞庭湖的景色介紹本該放在湖南資料夾,但若我第二本小說已決定要出現洞庭湖,我就會將它移到第二本小說的鞋盒裡去;只有當一份資料我覺得可能寫作有用,但還沒決定要用在哪本小說裡時,才會歸入地理資料夾。

至於地理及民俗風情的資料到哪去找?我透過三種管道:
 
1. 圖書館
我常跑圖書館,蒐集的資料大多不是《杳杳寒山道》要用的,而是第2~14本小說所需。比方說,我現在在寫的第二本小說,早在開稿前兩三年,就把需要的地理資料找齊了;有些小說(如第7,12,13,14本)裡呈現多元的地貌或民情,則需要花上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多方蒐集資料,才能趨於完整。我對圖書館感情特別深,它就像我第二個家,縱使現在閉關寫論文,每次去還書時,還是忍不住會看看有沒有進什麼新書,寫作的好料常隱於其中(笑)。

2. 書報雜誌、詩詞歌謠
報刊雜誌以提及風俗民情居多,但有時也會提到頗富趣味的地理軼事。比方說,廣西一口千年古泉,好人祈拜會湧泉,貪官祈拜則不會──這樣一則新聞,就值得從報紙上剪下來,收入資料夾中,因為它可以衍生出非常、非常多有意思的故事。不過若報導的是山河風景(如黃山八日遊),最好還是去找相關書籍,畢竟報刊雜誌上所述多半簡略,書就詳細多了。

這裡的「書」和圖書館的書有所不同,指的是書店裡的書。圖書館的書我多半只印部份參考,如果整本都很重要,當然是去書店買回家讀了。有些書如《徐霞客遊記》更是聖典,畢竟我不可能筆下每個景點都去過,每種風俗都經歷過,閱讀前人遊記可說是一大收穫。

《杳杳寒山道》裡,風景寫得較細的名山有華山、終南山和寒山。我的習慣是專寫前人沒寫過的,因為對金庸感冒,華山我就挑了他沒寫到的「回心石」險道來寫;玉女祠雖然他也寫了,但我玉女祠一段著重在推理地道機關,雙方重點不同,總算沒重複到。華山的資料我從小學時就開始蒐集,還曾在書店偷抄(書太厚不敢買,只能抄少許重點)被店員發現,對困惑的他努力解釋我是為了寫作而蒐集資料……回憶起來,真是懷念。

終南山是我最滿意的一段。資料找的不如寒山齊全,許多部份參考詩詞(如王維的詩)中的描述,但資料不多不少,作者反而更有想像空間,下筆時熔資料和情境為一爐,寫得我神舒意暢(笑)。

寒山我壓力最大,畢竟是書名,又是決戰重心,而且……這座山除了寒山子,幾乎沒什麼人提到它!連在地圖上我都找了好~久~才找到它。讀遍寒山子的詩和傳記後,腦中資料爆滿,壓力更大(苦笑)。另一個原因是,終南山還有寫到四季變幻,但寒山真的是除了冰、雪、山、石,沒有別的!要把怎麼想都覺得荒寒的地方寫得很空靈、很有禪味(更別提下筆時還是酷暑天,前後巷蓋房子挖馬路的聲音吵到我幾乎精神崩潰),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難~當然,最後我還是寫出比預料中更完美的山景,只是過程絕不輕鬆。至今我依然記得,卷三〈憂戚的寒山〉開頭那幾頁中,有一頁多(約600字)我寫了一整天,一整天!!!真的,各位,誰知書中句,字字皆辛苦啊~

3. 旅遊節目、實地走訪
我小時候很愛看《大陸尋奇》,看到壯美的風景名勝,或奇特的民俗軼聞,都會以靈感紙抄錄下來。這些小紙片會成為想像力的迸發點,只要配合書來研究,就會生出很獨特的景致和情節。

至於實地走訪,我目前只去過大陸一次,去的也不是《杳杳寒山道》裡的名山古城,而是四川。由於我日後其他本武俠小說會寫到四川,一路上我都在蒐集導覽資料,到每個景點都在作筆記,觀賞山水之美時,腦中也會浮出一些詞句形容它,然後就儘快把它抄錄下來。這些筆記,以後寫作時都會很有用。

談過上述的三種管道,你們或許會覺得,寫武俠小說怎麼跟作學術研究一樣複雜(笑)。其實,不管事先蒐集了多少山河表裡與民俗風情,在寫作的過程中,還是可能冒出新的景致,或是本來預期是重點的景致民俗只要淡淡帶過即可。這時,最重要的不是把找到的資料全塞進小說裡,而是要學會捨棄不必要的資料(厚厚一疊也一樣),克服懶病(笑),起身去找所需的資料。

寫小說不是寫論文,誰會關心作者引用了多少條書目資料?重點在於,下筆時找到的資料能否和情節、人物融合。有些作家常在不必要的地方大灑資料,彷彿在炫耀他懂得夠多;但若那些資料無法推動情節發展,或無法強化人物個性,或無法帶出某種作者想要的氛圍,那就不是在寫小說,只是堆砌和賣弄。

如何判斷資料放在這段劇情裡適不適當呢?很簡單,就是審稿。每日下筆前,審昨天寫過的稿,如果讀起來覺得雜七雜八的資料放太多,以致文氣不順,或分散主情節,就有刪修的必要;如果讀起來情景交融,一氣呵成,就是資料多些亦無妨。總之,一切還是以小說本身為重。

以上是我的淺見,和大家分享,謝謝你們耐心看完!

閒逸齋主人莫凡 筆101.3.9.11:38AM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